掌控,在化学课堂中——
发布时间:2014-11-01 编辑:化学学法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掌控,在化学课堂中 ---二轮复习中练的设计与监控 蔡海波 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311261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广大一线化学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怎么练,为何而练,练什么,怎样提升课堂练习的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探讨了有效的化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目标,监控的角度、尺度、量度等问题,对操作层面作了细致描述和客观剖析。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化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设计 监控 原则 目标 一、缘起:为何要重视练的设计与监控? (一)案例两则 [案例一] 9班的男生小A是一个很认真的学生,上课听得仔细,笔记做的很完整,而且平时作业也及时完成,除此之外他自己还买了些资料在练习。但每每测验,成绩却总是在中下游徘徊。有次课后,小A来找我,说“课堂上老师讲得我都能听懂,但是自己在做题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案例二] 高中学生中流传着“物理难,化学烦,数学作业做不完”的话。我在班级内做课堂调查时,很多学生提到化学知识零散,甚至有学生说化学可以当成是文科了,内容多,记得东西也很多。感觉高一高二单元测验考试成绩还好,但到了高三二轮复习时,知识的大量集中以及综合运用,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水平。有学生和我交流时就说到,感觉知识点掌握的还可以,但遇到综合题就是不能发挥出来。 为什么这么努力,成绩还是上不去?为什么到了高三,学生这么惧怕综合题?这些普遍的现象,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 (二)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反思化学课堂,与其他的理科一样,在课堂上,老师永远在黑板前左右移动,板书是一板又一板,力求将每个知识点讲到最细,最透。接着就是无止境的练习题,希望学生把每个知识点的题目练到面面俱到,不可漏过一题。以为这样,学生的成绩才会有保障,可是结果却是“南辕北辙”。 原因分析 1、君子竖耳,不动手。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一直在深思高三学生在这一年里要做几千道题,可面对同一类型的考题时却失分较多的原因。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过于“保姆”。整堂课,挥汗如雨,板书满了又满。学生忙于听课,却失去了高三复习最重要的原则:动手。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听,没有消化的过程和自己动手的过程。印象不深刻,只会在同一个题上跌倒无数次。 2、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高中化学的本身特点是知识的细、零、散、杂,而新课改在教材编写时又把某些同一知识分散到教材不同的章节中,或者先给出一个浅显易懂但并不全面的知识,在以后的章节中再去完善,这就决定了第一轮复习完知识还比较零散。迫于高考 “指挥棒”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高分,教师的知识归纳加大量的习题训练,成为高三教学的固定模式。没有经过设计与监控的题海,使学生疲于应付,忙于做题,没有时间自我归纳、提升。 二、思考:怎样设计与监控课堂练习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相关内容 1、整理设计的对象 分析《考试说明》和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浙江卷、江苏卷并以北京卷、全国Ⅰ、全国Ⅱ作为参考,从中归纳总结出选择题、大题的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选择题: 7道题共涉及12个知识点,大致如下: (1)化学与环境、生活、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综合;(2)物质的量有关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定律);(3)离子方程式;(4)离子共存;(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热化学方程式;(6)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7)原电池和电解池有关知识;(8)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9)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10)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化合物知识;(11)化学实验有关知识;(12)有机化学有关知识。 四道大题:共涉及6个知识点,(1)化学实验;(2)无机推断;(3)电解质溶液;(4)原电池和电解池;(5)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6)有机推断。 在高考中学生得分较低的是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实验,有机和无机推断。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2、明确设计的目标 练习是化学课堂不可省略的部分,练习是学生获取并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题目进行设计,是为了让练习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对练习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练习的功能。 3、提升设计的效率 指的是练习题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度,综合性练习题能使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要给予重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要达到较高的综合水平,需要一定的基础,对这一点绝不能忽视,否则就会“拔苗助长”。因此,要做好基础性练习题和综合性练习题的和谐配合。例如在复习电化学时,可以先设计原电池的练习,再设计电解池的练习,使学生对这两块内容有一定的掌握,最后设计电化学综合性较强的练习。 有效度包括练习题选择“度”的把握和运用时间的把握,习题贵在用得“精”、“当”、“巧”,需要把握最佳时机,掌握适当的“量”和“度”,切忌喧宾夺主。 (二)重视练习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 教师平时要注意科学 发展、社会中的热点,注意它们跟化学的联系;注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如在课堂上加入这样的题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下列做法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是( ) A.用聚氯乙烯塑料袋包装食品 B. 在食品盐中添加适量的碘酸钾 C.在食品加工中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 D.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现在比较重视食品安全,本题以此为考点,考查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安全问题,如塑料袋,加碘盐,食品添加剂,农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通过本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食品安全问题,关心身边的食品安全,也使学生觉得化学并不是枯燥的学科,对化学渐渐产生兴趣。 客观地联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来为练习题设置真实的情境、实践的情境,不但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实际,学习在实际中分析、提取问题,体验习题解决中的困惑和解决后的喜悦,使他们不但在知识技能方面,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效地得到发展。 如实验题中“检验Na2CO3粉末中是否混有NaHCO3的方法是---”,这是一道传统的化学习题,缺乏情境性、趣味性与实践性,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运用化学语言的能力,但学生很难想象出学习该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何用处。将该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改编为:某学校无机化学实验室中实验员需用一瓶苏打晶体,在现有的两瓶试剂中,有一瓶被做实验的学生误混入了少量小苏打,但不能确定是哪瓶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该实验员确认一下。要求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及主要实验现象。本题在设计上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符合新课程理念。 (三)重视化学课堂训练的指导与反馈 1、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在复习时必须做一些练习题, 练习, 试题千万不要太难、太偏。有些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束之高阁,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在每年的高考题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越是简单的试题,越容易失分,这就是脱离课本复习的后果。 如在化学实验的考察中,发现很多练习都是出自书本。在某次综合练习选择题中有一选项“铜丝燃烧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卤素”是有机化学书中第一单元中的一句原话,很多学生却说没看到过这句话导致选择错误。又如“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也能在实验化学书中找到相关内容。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2、变“ 扫描式”复习为“ 专题讲座”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 如按课本顺序复习, 学生往往会有“ 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 的现象。如果采用“ 扫描式” 一遍又下遍地复习, 一是重点不突出, 二是时间不够, 三是容易使学生反感。采用“ 专题讲座” 的方法, 学生会有一种新鲜感, 必然另眼相看、兴趣高涨。专题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 也可以是解题方法与技巧方面的。 在高考化学计算题复习中,如果采用“扫描式”复习不仅浪费时间,效果不一定理想,而且可能会陷入题海。因此设计专题练习,如差量法,守恒法,关系式法,平均值法与极值法等等。每个专题设计几个典型习题。如差量法例题: 常温下盛有20mL的NO2和N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6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本题是典型的气体体积差量法求解,因为NO与水不反应,通过NO2与水反应的体积差可以得出答案,属于基础题。通过此题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差量法的解题步骤。再设计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差量法的应用。 3、体现练习呈现顺序的策略 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有序的系统,恰当的、合理的练习呈现顺序往往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产生一定的递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复习“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这个专题时,只需将本专题常见的习题进行归类,设计成以下递进式的题组即可。 基础题1:在醋酸钠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_。 递进题2:100 mL 0.1 mol/L醋酸与 50 mL 0.2 mol/L NaOH 溶液混合,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递进题3:把0.02 mol/L醋酸溶液与0.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递进题4:将pH=3的醋酸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基础题1属于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可以直接由学生回答,不做展开。要求的思维层次比较低,但却是解决“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较难习题的基础。有了题1的铺垫,中下等学生就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解决其他习题,递进题2表面上看好象比较麻烦,其实只要一写方程就明白了,只是将问题由定性转为定量,其实最终溶液仍与题1一样,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而递进题3、4均是在1、2题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习题,每个习题均属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需要用前一个习题的思维潜在方式和新的思维潜在水平结合起来解决。 三、实践:优化设计的方法,提升监控能力 (一)目标导向,练习题的设计要呈现多样性 1、内容多样性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设计“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 “补充性练习”“总结性练习”等不同的功能性练习模块以及“补充学习”“例题示范”“解题策略”和“方法小结”等附加模块。不仅要注意同一模块中练习题间的联系与跨度,还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跨度,加强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适应性与选择性,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2、类型多样性 (1)、选择题限时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选择题综合试卷中分布有7道题,根据题量一般限时在15~30 分钟(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做选择题不能太快,以免失分,因为每道题为6 分,失分太不合算)。一节课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下节课抽个别题讲评,并从考题中将该考点的分散知识,集中到一起,构成“集成块”,使该知识点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发展学生能力 (2)、四道大题限时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主观题在综合试卷中分布有四道大题,一节课选一个知识点的4 道题,限时35 分钟完成,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一般一个知识点有2课时可完成训练,第3 课时抽个别题讲评。 (3)、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内综合 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普遍的做法是限时训练,多数学校采用理综形式进行训练,这需要其他物理和生物老师的配合,且时间比较长,要两个半小时,这么大的航空母舰我们带不动。所以我化整为块,限时用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试题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训练。7道Ⅰ卷选择题,4 道Ⅱ卷题,限时45 分钟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学生也能得到更有效地训练。 (二)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1、课前调查,胸有成竹。 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不一定相同,可能作为教师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看来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平常上课和作业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也可找个别学生交流,找出学生的困惑,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梯度,要有针对性,一个点精选典型例题。 在四道大题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出现率是比较高的,在一轮复习中发现学生对于反应速率的计算掌握的还可以,但是对于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平衡常数,影响因素,转化率,绘图等有所欠缺,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不是很好。在二轮复习中,速率计算作为加深巩固,其它知识点再作巩固提高。 2、课堂监控,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会生成新的问题,有效地监控课堂,针对学生的劣势,有的放矢,改编已有的题目,提升学生的能力。 如: 在溶液中,反应A+2B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及。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础巩固 (1)、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_________;实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____________; 此小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解题过程中难度不大。 加深提高 (2)、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在课堂监控中,发现对于②的条件判断难度不大,我统计了下大概有38人左右正确,故不在作为重点讲解,个别错的学生在课堂上单独进行了点拨。 对于③的判断错误率较高,主要体现在很多学生没有发现隐含条件,填压强的有很多。而且有学生提出题目没有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故改变温度肯定是不正确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于原题中“在溶液中”四个字加了着重号,说明改变压强是不可能的,再由于③和①相比达平衡所需时间短,平衡时浓度更小,故不可能是改用催化剂,而只能是升高温度来影响反应速率的。 (3)该反应的_________0,判断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理解第2小题后,对于此小题难度有所降低,在监控中发现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较弱。如对于理由的描述,正确答案为“升高温度向正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虽然答案不要求一模一样,但意思应该接近且力求简单。但有的学生写了很多文字,意思却不是很清楚。在课堂讲解中,我采用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答案,然后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选出最标准的答案。现在高考对于文字描述也是经常出现,在以后设计练习时尽量多选些文字描述的练习题。 在化学平衡中平衡常数经常出现,因此设计平衡常数计算: 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会破坏臭氧层。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和转变成和,化学方程式如下: 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基础巩固 (4)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_________。 加深提高 (5)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 我在监控学生计算过程时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比较薄弱,我选择了几个典型错误以投影形式展示给学生,如有学生忘记了方程系数的次方,有学生在运算时对于指数幂的计算不熟练,有学生对于平衡常数概念不清楚,不知道计算运用的是平衡时的数据。通过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在近年高考题中对于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考察出现也比较多,在学生完成以上练习后再设计画图题,难度加大。 (6)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①请在上表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②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三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 在课堂监控中,发现学生绘图时没有找到规律,三条线一起画,导致错误较多。指导学生Ⅰ和Ⅱ曲线先画,因为只改变了催化剂。然后以Ⅱ为参照,画出Ⅲ的曲线,Ⅱ和Ⅲ只改变了温度。 以速率和平衡为主线,选择了练习进行了设计与监控,通过学生的练习、讨论,老师的讲解,学生对于速率和平衡的综合运用题有了提高。 (三)加强监控,授之以渔 1、请君入瓮 很多老师上复习课开门见山,直接从知识点开始,没有引课,没有情境,认为那样浪费时间,其实效果很不好。由于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身体疲惫,心灵更加疲惫,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麻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创设探索知识的氛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围绕目标学习。 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复习中,课堂上的练习可以如下设计:提供铜丝、镁条、铝条、稀硫酸、NaOH溶液、浓硝酸等物品,设计原电池。学生可以设计多组原电池,沿着“原电池设计”这一主线,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负极的判断、电极方程的书写”知识点镶嵌在实例中。思考活泼金属一定作负极?在学生讨论回答中得出结论。在学生自主参与设计中加以巩固,为进一步深化“原电池工作的本质”埋下伏笔。使学生能积极地融入课堂复习中。 2、以主为主 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课堂上教师把高考复习资料上的题从头讲到尾,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效果不佳。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让学生自己讲评,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每个学生在走上讲台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6到8人为一学习小组。在一次选择题练习讲解中,我先将标准答案贴在教室后面,让学生自己校对。在课堂上,请每一学习小组先自己组内讨论,把一些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然后在黑板上请每一小组把自己组内无法解决的选择题编号写在黑板上,例如第一学习小组,2、7、9、13、15、23、30不能解决,第二学习小组3、7、12、15、24、30、32不能解决。等全部写好后,把所有组都不能自己解决的比较难的题目先由我讲解。如7、15、30。然后就是学生讲解,第一学习小组不能解决的但其他小组能解决的由其他小组内学生回答,在回答过程中,本小组学生可以补充答案,使回答更加准确。作为教师,我在课堂上随时监控学生的回答,学生总是从自己的逻辑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种不同见解会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但却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想法。这时我不急于指出各种意见的正确或错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讨论,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当然教师在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还应注意倾听,善于捕捉语言表达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学生间的讨论脱离主题时应加以提醒,在讨论结束时还应该导引学生整理结论和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对化学的学习增加了兴趣。 高三化学的复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因此,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应以关心、激励、委婉的语言贯穿始终。我经常听到有些教师说:“真是猪脑袋,这道题不知做过多少遍了,还做错……”我真担心他们会因学生考差了,情绪失控,在教室里说出这些话,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记得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有一学生比较内向,不怎么肯问问题,那天在班里,我感觉他把练习本向外挪了一下,好像有问题要问但又没有举手。我看到后故意走到他附近,好像给了他勇气,他举手示意有问题,我一看问题,顿时明白了他为什么不肯举手。因为这是一个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很普通的问题,但是对于他可能认为有难度,我认真的给他讲解,并且鼓励他以后有问题可以多问问,也可以直接到我办公室找我。经过这次后,他对化学有了兴趣,渐渐的成了办公室常客,化学成绩明显上升。 3、看它“72”变 一题多变,即一个例题从不同层面对同一知识背景设计变式题,进而一题多解,一题多答。该“变式”在实施时教师应牢牢把握3个“度”:①练习的变式难度要有“递度”,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探究、解决,降低学习效率;②练习变式的数量要“适度”,不能多多益善,否则形成题海,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③要创设变式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否则会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后果。提出变式题后,注意充分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思路,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时进行点拨。根据学生的解题结果,注意归纳。 原题1.在标准状况下,用一充满HCI气体的烧瓶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整个烧瓶后,烧瓶内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这是一道很简单、内容却十分丰富的习题,题目中未出现一个数字。但是题目中对于知识点的考察过于单一。如果这道习题的教学仅局限于就题论题,形成教学封闭,就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故设计变式训练。 变式1:在标准状况下,用一个未充满HCI气体的烧瓶做喷泉实验,当水不再进入烧瓶后,烧瓶内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 教师引导提示:气体不充满烧瓶时,由于剩余的气体不溶于水,所以仍然存在气体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相等的关系。 学生得出答案 变式2:在体积为lL的干燥烧瓶里用排空气法收集干燥的HCI气体后,测得烧瓶内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氦气的8.5倍。这时,将烧瓶倒置入盛有足量水的水槽里,当HCl完全溶解后,进入烧瓶内液体体积为多少? 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变式2中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氦气的8.5倍。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变式2中气体的密度是He的8.5倍,由此可以计算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 教师: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4,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如果是纯净的HCl气体,则应该是36.5,可以判断该收集的HCI气体混有空气。 教师:通过列式计算HCl体积,也可通过十字交叉法快速计算。 守恒思想在氮及其化合物计算的应用中, 原题2. g的铜与适量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教师引导:收集到气体可能为哪些?根据什么守恒解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NO2和NO的混合气体可能都有,根据N元素守恒计算。 变式1. g的铜与适量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NO2和NO的混合气体22.4L(标准状况),则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引导:根据什么解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根据Cu失去电子和硝酸中N元素得到电子相同列式计算。 这是两题比较简单的题,知识面比较单一。运用一次守恒即可解决问题。故设计变式2, 变式2.将32.64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 L,NO2的体积为 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加入VmL a 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 mol/L。 第一个小题学生问题不大。通过前面两题训练基本都能完成。第二小题学生思考时有点难度。在课堂监控中,发现学生在找元素守恒时往往漏掉某些物质,使得计算结果错误。 教师引导:加入VmL a mol/L的NaOH溶液和哪些物质反应,产物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可能和多余硝酸反应,和硝酸铜反应,产物为NaNO3和Cu(OH)2。 教师引导:反应前硝酸中的氮元素最后到哪些物质中去了? 学生:硝酸根中和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中。 师生共探:根据氮元素守恒列式计算。 变式3.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1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引导:通入O2前,铜失去电子,什么元素得到电子? 学生:浓硝酸中N元素得到电子生成NO2、N2O4、NO的混合气体。 教师:NO2、N2O4、NO的混合气体最后生成硝酸失去电子,什么元素得到电子? 学生:1.68 L O2(标准状况)中氧元素。 教师引导:硝酸中氮元素相当于做了搬运工,所以说他们从Cu那里得到的电子最后都送给氧了。请学生试着根据电子守恒列式。 四、成效分析 (一)形成较为成熟教学策略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与监控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 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实验的实际背景,设计实验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 探究创新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二)学生对化学学习状态有了较大转变 设计趣味性,实践性,变式训练,专题讲座等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恰当的监控学生的解题过程,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能为设计练习提供更好的指导。 五、反思 对于练习教学的改革来说,任务十分艰巨。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关于练习教学的改革,需要探究的东西很多,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根深蒂固,影响很大。稍不留心,教学练习就可能滑到老路上去了。 我平时较少研读相关理论,即使读也是浅尝辄止,因此,自身理论素养不高,形不成专业的练习设计与监控体系。我也曾想系统全面地去学相关理论,但翻过部分相关杂志,还是不得要领,感觉自己只是抓住了茫茫草原上一根小小的狗尾巴草一般,有时,茫然不知所措。关于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练习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只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观念,努力实践,注意思考、总结,就一定能够搞好练习设计和监控教学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李明亮 王后雄主编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年 2、《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吴俊明 李艳灵主编 中国化学论文中心 <javascript:> 2008年 3、《浅谈化学课后习题的重要性》 晁彩林主编 4、 化学教育 曲学梅 刘成坤 2006年(10). 5、《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吴俊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