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溴乙烷水解实验设计
发布时间:2014-11-01 编辑:化学学法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下一页 1 2 一、问题的提出
在06年5月我上了一节教研组内的研究课,课题就是《溴乙烷卤代烃》的第一课时,溴乙烷。在实验准备过程中,我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增加一个对照实验以便更好地说明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才会水解,然而实验结果并非想象中的那样。
本节教材中的实验6-1:取一支试管,滴入10~15滴溴乙烷,再加入1mL5%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待溶液分层后,用滴管小心吸取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盛有10mL稀硝酸的试管中,然后滴入2~3滴2%的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现象;滴入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教材)结论:溴乙烷在氢氧化钠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跟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醇和溴化氢。
笔者补充的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半吸管溴乙烷,取一吸管硝酸银直接加入试管中,充分振荡、静置片刻分层,且上层液出现浅黄色沉淀。
当然,我的补充实验也就没敢课堂上做。随后,我在所用的资料《优化设计高二化学下册》中也有一相关的题:“如果在做教材中溴乙烷的水解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改为蒸馏水,其他操作不变,则取上层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后(填有或无)沉淀产生。”[题目给的答案当然是“无”]由于补充实验的结果,使我对这个实验题的答案也产生了怀疑?
为了不轻易下结论,我又反复清洗实验仪器,甚至重新开了一瓶新到溴乙烷反复实验,结果都与第一次补充实验一样。我又请我的老师也做这个“补充实验”,所得结果还是一样。上述实验让我产生了疑问:教材的说法有问题吗?补充实验中现象可靠吗?如果现象可靠,这一实验现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二、理论初探
通过查阅《有机化学上册》(胡宏纹主编1989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相关内容,我对一卤代烷的取代反应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卤代烷的水解属于亲核取代反应简称SN,而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又分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SN2反应为一步反应,是指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中有卤代烷和亲核试剂参加,也就是进攻烷基的亲核试剂在卤离子完全脱离烷基之前,就与碳原子部分成键,即新的碳某键的形成和旧的碳卤键的断裂是同步进行的。SN1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卤代烷先电离成烷基正离子和卤离子,然后烷基正离子再与亲核试剂结合;在这两步反应中前一步反应较慢,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在这步反应中发生断键的只有一种分子,故称为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说到这,有人也许会问,溴乙烷的水解实验出现的现象与它是SN2取代还是SN1取代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胡老所编的这本教材中有这样段话“…在烷基正离子中中心碳原子上甲基数的增加使碳正离子更加稳定,不同烷基正离子的稳定性大小次序为:R3C+>R2CH+>RCH2+>CH3+,叔碳正离子是溶液中有机反应常见的活性中间体,仲正碳离子有时作为活性中间体出现,伯正碳离子很少出现,甲基正离子尚未发现它作活性中间体。”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R3CX、R2CHX、RCH2X、CH3X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越来越难的。二是R3CX的卤代烷发生取代时的反应机理是SN1取代;R2CHX的亲核取代机理有时是SN1取代,有时是SN2;RCH2X的亲核取代机理主要是SN2;CH3X的亲核取代机理主要是SN2。
依据上述的原理,CH3CH2Br与RCH2X相似同属伯碳卤代烷,在发生取代时机理应是SN2取代,也就是说CH3CH2Br与水混合时不会电离出溴离子。这证明高中教材中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那直接在溴乙烷中加硝酸银溶液出现沉淀,又如何解释呢?难道还是药品问题吗?
三、实验探究
(一)水洗溴乙烷,再次实验
在与一位前辈的探讨中,他认为可能是因为溴乙烷中存在Br-,可以将溴乙烷加到蒸馏水中进行多次水洗,将Br-除掉再做“补充实验”。
实验过程:
仪器及用品——铁架台(带铁圈)、干燥洁净的分液漏斗(3个)、干燥洁净的烧杯(3个)、量筒、洁净的试管(若干)、洁净胶头滴管;蒸馏水、溴乙烷、硝酸银溶液。 下一页 1 2
在06年5月我上了一节教研组内的研究课,课题就是《溴乙烷卤代烃》的第一课时,溴乙烷。在实验准备过程中,我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增加一个对照实验以便更好地说明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才会水解,然而实验结果并非想象中的那样。
本节教材中的实验6-1:取一支试管,滴入10~15滴溴乙烷,再加入1mL5%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待溶液分层后,用滴管小心吸取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盛有10mL稀硝酸的试管中,然后滴入2~3滴2%的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现象;滴入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教材)结论:溴乙烷在氢氧化钠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跟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醇和溴化氢。
笔者补充的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半吸管溴乙烷,取一吸管硝酸银直接加入试管中,充分振荡、静置片刻分层,且上层液出现浅黄色沉淀。
当然,我的补充实验也就没敢课堂上做。随后,我在所用的资料《优化设计高二化学下册》中也有一相关的题:“如果在做教材中溴乙烷的水解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改为蒸馏水,其他操作不变,则取上层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后(填有或无)沉淀产生。”[题目给的答案当然是“无”]由于补充实验的结果,使我对这个实验题的答案也产生了怀疑?
为了不轻易下结论,我又反复清洗实验仪器,甚至重新开了一瓶新到溴乙烷反复实验,结果都与第一次补充实验一样。我又请我的老师也做这个“补充实验”,所得结果还是一样。上述实验让我产生了疑问:教材的说法有问题吗?补充实验中现象可靠吗?如果现象可靠,这一实验现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二、理论初探
通过查阅《有机化学上册》(胡宏纹主编1989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相关内容,我对一卤代烷的取代反应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卤代烷的水解属于亲核取代反应简称SN,而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又分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SN2反应为一步反应,是指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中有卤代烷和亲核试剂参加,也就是进攻烷基的亲核试剂在卤离子完全脱离烷基之前,就与碳原子部分成键,即新的碳某键的形成和旧的碳卤键的断裂是同步进行的。SN1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卤代烷先电离成烷基正离子和卤离子,然后烷基正离子再与亲核试剂结合;在这两步反应中前一步反应较慢,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在这步反应中发生断键的只有一种分子,故称为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说到这,有人也许会问,溴乙烷的水解实验出现的现象与它是SN2取代还是SN1取代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胡老所编的这本教材中有这样段话“…在烷基正离子中中心碳原子上甲基数的增加使碳正离子更加稳定,不同烷基正离子的稳定性大小次序为:R3C+>R2CH+>RCH2+>CH3+,叔碳正离子是溶液中有机反应常见的活性中间体,仲正碳离子有时作为活性中间体出现,伯正碳离子很少出现,甲基正离子尚未发现它作活性中间体。”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R3CX、R2CHX、RCH2X、CH3X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越来越难的。二是R3CX的卤代烷发生取代时的反应机理是SN1取代;R2CHX的亲核取代机理有时是SN1取代,有时是SN2;RCH2X的亲核取代机理主要是SN2;CH3X的亲核取代机理主要是SN2。
依据上述的原理,CH3CH2Br与RCH2X相似同属伯碳卤代烷,在发生取代时机理应是SN2取代,也就是说CH3CH2Br与水混合时不会电离出溴离子。这证明高中教材中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那直接在溴乙烷中加硝酸银溶液出现沉淀,又如何解释呢?难道还是药品问题吗?
三、实验探究
(一)水洗溴乙烷,再次实验
在与一位前辈的探讨中,他认为可能是因为溴乙烷中存在Br-,可以将溴乙烷加到蒸馏水中进行多次水洗,将Br-除掉再做“补充实验”。
实验过程:
仪器及用品——铁架台(带铁圈)、干燥洁净的分液漏斗(3个)、干燥洁净的烧杯(3个)、量筒、洁净的试管(若干)、洁净胶头滴管;蒸馏水、溴乙烷、硝酸银溶液。 下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