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新课标教材“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5-01-03 编辑:化学学法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I》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认真研究《化学I》,可以发现教材在栏目设置上较以往教材有很大的突破。在《化学I》教材中,“节”这一层次下的内容除文本内容外,设置了诸如“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实验”、“学与问”、“资料卡片”和“提示”等大量的新栏目,并在“章”这一层次设置了“整理与归纳”等栏目。设置这些栏目,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功能,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引导。
“思考与交流”是新课标教材所突出的栏目之一,以《化学I》教材第一、二章为例,两章教材共5节内容,教材中在10处设置了“思考与交流”栏目,共提出了16个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以“简答”、“填表”和“列举”等形式呈现问题)。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下面以第一、二章教材中的设置的“思考与交流”栏目为例,谈谈对该栏目的认识。
1栏目设置的意图
认真分析第一、二章10个栏目的内容,可以发现: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分析,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意图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这类“思考与交流”栏目一般安排在新的专题知识学习前面,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接触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引出或揭示将要学习的课题。
例1:思考与交流(P5)
你知道沙里淘金吗?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的?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该栏目安排在“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专题知识学习之前。面对该栏目,同学们立即知道将要学习的任务;而且,学生通过对本栏目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不仅明确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意义,而且通过对“铁屑分离”方法的总结归纳,为混合物分离方法掌握奠定基础。
第二类: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这类“思考与交流”栏目一般安排在专题知识学习之后。栏目通过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新习得的知识,围绕与所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类栏目有分四类:一是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二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发展;三是对所学的知识迁移与应用;四明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1、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
例2:思考与交流(P5)
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
该栏目安排在第一章“化学实验安全”内容学习之后。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深化所学的化学知识。
例2-3:思考与交流(P16)
1.以硫酸为例,讨论不同浓度的溶液在性质上可能会出现什么差异。
在该栏目呈现之前,课本已经指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但教材并没有对“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作出解释与说明。因此,通过该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对学生深化该内容的认识,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象该“思考与交流”栏目所起的作用应该可以看作是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内容的深化。又如:
例2-4:思考与交流(P7)
(1)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应加入什么试剂?可参考资料卡片中相应物质的溶解。(表格略)
(2)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你设计的除去离子方法中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除去?
同样的,象上述的问题,对与离子除杂知识也是一个深化,因为在离子除杂时,不仅要考虑采用什么试剂,而且还有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通过本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相信学生对除杂应该遵循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超越初中化学关于除杂的实验要求。
3、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例2-5:思考与交流(P27)
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该栏目安排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专题学习之后。由于现行初中化学对“电离”知识要求已经大大降低了要求,对酸、碱和盐的概念(从电离要求进行分析)也只作常识性介绍,因此,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碱和盐的本质(或概念)知识对初中毕业生来说也是陌生的。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专题知识学习中,课本从电离的角度分析了酸的本质。而该问题恰好根据电离这一知识要求学生概括出碱和盐的性质,因此它的作用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对电离知识的迁移应用。
4、明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例2-6:思考与交流(P20)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离的目的和意义。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而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明确知识学习的意义(如何应用)。该问题安排在“简单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中,要求学生“请从其他方面(课本介绍了‘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分类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切身体验科学分类方法等知识的价值。
2.2栏目教育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现代学习论指出,学习需要感知,但感知并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个根本原因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思考与交流”栏目根据这一理论,在各个学习环节中,设置若干个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来创设问题情境,指出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作用。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自我反思评价
“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是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3、全面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思考与交流”的设置总是为解决某学习问题的,而且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在16个问题中有7个明确提出“与同学交流”或“在班上交流”要求),因此这些问题不仅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训练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验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机会。所以“思考与交流”栏目总是能够有侧重和全面地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促学生全面发展。
例7:思考与交流(P29)
离子反应在混合物的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请你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上述例子很好地体现对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具体表现为: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了解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同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2、了解化学知识(离子反应)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3、了解水污染等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思考与交流”是新课标教材所突出的栏目之一,以《化学I》教材第一、二章为例,两章教材共5节内容,教材中在10处设置了“思考与交流”栏目,共提出了16个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以“简答”、“填表”和“列举”等形式呈现问题)。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下面以第一、二章教材中的设置的“思考与交流”栏目为例,谈谈对该栏目的认识。
1栏目设置的意图
认真分析第一、二章10个栏目的内容,可以发现: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分析,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意图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这类“思考与交流”栏目一般安排在新的专题知识学习前面,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接触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引出或揭示将要学习的课题。
例1:思考与交流(P5)
你知道沙里淘金吗?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的?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该栏目安排在“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专题知识学习之前。面对该栏目,同学们立即知道将要学习的任务;而且,学生通过对本栏目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不仅明确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意义,而且通过对“铁屑分离”方法的总结归纳,为混合物分离方法掌握奠定基础。
第二类: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这类“思考与交流”栏目一般安排在专题知识学习之后。栏目通过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新习得的知识,围绕与所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类栏目有分四类:一是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二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发展;三是对所学的知识迁移与应用;四明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1、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
例2:思考与交流(P5)
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
该栏目安排在第一章“化学实验安全”内容学习之后。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深化所学的化学知识。
例2-3:思考与交流(P16)
1.以硫酸为例,讨论不同浓度的溶液在性质上可能会出现什么差异。
在该栏目呈现之前,课本已经指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但教材并没有对“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作出解释与说明。因此,通过该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对学生深化该内容的认识,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象该“思考与交流”栏目所起的作用应该可以看作是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内容的深化。又如:
例2-4:思考与交流(P7)
(1)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应加入什么试剂?可参考资料卡片中相应物质的溶解。(表格略)
(2)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你设计的除去离子方法中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除去?
同样的,象上述的问题,对与离子除杂知识也是一个深化,因为在离子除杂时,不仅要考虑采用什么试剂,而且还有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通过本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相信学生对除杂应该遵循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超越初中化学关于除杂的实验要求。
3、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例2-5:思考与交流(P27)
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该栏目安排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专题学习之后。由于现行初中化学对“电离”知识要求已经大大降低了要求,对酸、碱和盐的概念(从电离要求进行分析)也只作常识性介绍,因此,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碱和盐的本质(或概念)知识对初中毕业生来说也是陌生的。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专题知识学习中,课本从电离的角度分析了酸的本质。而该问题恰好根据电离这一知识要求学生概括出碱和盐的性质,因此它的作用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对电离知识的迁移应用。
4、明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例2-6:思考与交流(P20)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离的目的和意义。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而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明确知识学习的意义(如何应用)。该问题安排在“简单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中,要求学生“请从其他方面(课本介绍了‘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分类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切身体验科学分类方法等知识的价值。
2.2栏目教育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现代学习论指出,学习需要感知,但感知并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个根本原因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思考与交流”栏目根据这一理论,在各个学习环节中,设置若干个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来创设问题情境,指出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作用。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自我反思评价
“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是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3、全面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思考与交流”的设置总是为解决某学习问题的,而且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在16个问题中有7个明确提出“与同学交流”或“在班上交流”要求),因此这些问题不仅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训练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验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机会。所以“思考与交流”栏目总是能够有侧重和全面地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促学生全面发展。
例7:思考与交流(P29)
离子反应在混合物的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请你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上述例子很好地体现对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具体表现为: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了解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同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2、了解化学知识(离子反应)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3、了解水污染等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