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原电池负极上的副反应探究

发布时间:2014-11-05    编辑:教案中心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九年级化学:原电池负极上的副反应探究

在原电池中,理论上,是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但是,实际进行原电池的实验时,往往有副反应发生,即负极上也发生还原反应。以Cu - Zn 原电池为例,如图1 装置,理论上的反应是:

负极(Zn) : 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Cu) : 2H+ + 2e -=H2 ↑(还原反应)

其现象应该是,在正极上有气泡产生,而负极逐渐消耗,没有气泡出现。但是,实际上,正极和负极上通常都有气泡产生,即负极上也有氢离子得电子的副反应发生。由于副反应的存在,原电池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对于这个现象,通常的解释是:作为负极材料的锌不纯,在锌片上形成了许多微小的原电池,所以锌片上有氢气生成。

为了探索原电池负极上发生副反应的原因,笔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认为上述解释还有待于完善,现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1 锌片纯度的影响

分别用分析纯的纯锌、不纯的锌(含杂质铅、碳等) 作负极,纯铜作正极,按图1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用纯锌作负极的原电池,锌片上有少量气泡产生。用不纯锌作负极的原电池,锌片上有较多气泡产生。由此可见,锌片不纯,在锌片上自身就形成了许多微小的原电池,的确是锌片上发生副反应的原因。但是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用纯锌作原电池的负极,负极上还是有气泡,从而说明了锌片不纯不是原电池负极上发生副反应的唯一原因。

2 外电路电阻的影响

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在负极上某种微粒失去电子,电子由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在正极上某种微粒得电子。这样,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就在2 个不同的位置(负极和正极) 进行。即在负极上进行氧化反应,在正极上进行还原反应,在外电路中产生了电流,化学能转变成了电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如果原电池的外电路存在电阻,电子的流动就受到阻碍,即,电子不容易由负极流动到正极,这样,溶液中的微粒要在正极上得电子就有一定难度,于是,有些微粒就会直接在负极上得电子。如上述Cu - Zn 原电池中,氢离子就可以从负极锌片上直接夺取电子生成氢气和Zn2+ 。下述实验可以证实这种分析。

在Cu - Zn 原电池中,在外电路连接一个可变电阻,如图2 ,首先,将滑动臂拨到最左端,此时外电路电阻很小,结果,我们看到,锌片上只有很少的气泡产生,铜片上产生大量气泡。然后,将可变电阻的滑动臂向右拨动,以增大外电路的电阻。这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随着外电路电阻的增大,锌片上气泡产生的速率也增加,铜片上的气泡逐渐减少。如果断开外电路(即外电路电阻为无穷大) ,则可看到,铜片上不再有气泡出现,而只有锌片上产生很多气泡。


分页:第[1] [2]页

小学生在线学习网_中学生在线学习网_学习方法_学习计划_免费在线自学网站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5 免费在线自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