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说课设计
发布时间:2014-11-03 编辑:教案中心小组 来源:网络&投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教材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高一也讲过浓H2SO4的性质。本节是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有关硝酸氧化性的介绍是全章的重点内容。本节知识既是对三大强酸知识的完善,对氧化还原知识的复习,对NO.NO2性质的应用,也承接了后面将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2)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性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学过酸的通性,很容易分析得出硝酸酸性;高一学过浓H2SO4的强氧化性,能够区别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两个不同的概念(即H+氧化性与S氧化性的不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学生对实验很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本节从一些实例入手,采用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浓HNO3的氧化性强于稀HNO3的氧化性。
3.从硝酸的性质,推出硝酸的用途。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点燃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化学现象本质的探索,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HNO3用途时,使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存在和用途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HCl.H2SO4.HNO3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大强酸。它们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通过学生回忆,总结出硝酸酸性。
2.对硝酸性质的讲解
(1)首先展示硝酸样品,让学生观察硝酸样品并阅读课文之后,总结硝酸的物理性质。
(2)设疑引导:通过刚才的展示,我们观察到硝酸保存在棕色瓶中。回忆保存在棕色瓶中的试剂有那些?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AgCl.AgNO3的特点:见光分解。从而类比得出结论:硝酸见光分解,具有不稳定性。并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硝酸有时呈黄色以及HNO3的保存方法。
(3)演示实验:在浓HNO3中滴加石蕊试液,变红后微热,红色消失。设置问题情景:试液为什么变红,加热后为何又褪色。从这个特异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硝酸除具有酸性外,还有个重要的特性——强氧化性。
对硝酸强氧化性的讲解,主要对比浓H2SO4的氧化性进行。浓H2SO4强氧化性表现在:常温下使铁铝钝化;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硝酸也有类似的性质。
演示实验1-7: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推出产物:Cu与浓HNO3,稀HNO3反应都生成蓝色溶液,说明反应后都生成了铜盐——Cu(NO3)2,Cu与浓HNO3反应生成红棕色的气体,判断为NO2,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遇空气立即变为红棕色,说明为NO;由此,可让学生把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出。并且还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对这两个方程式进行分析,根据化合价升降与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又可推知浓HNO3的氧化性比稀HNO3强。
3.硝酸用途
联系性质,由性质推知硝酸用途,使学生认识到硝酸对国民经济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4.巩固练习
通过让学生课堂练习来巩固HNO3化学性质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硝酸化学性质的基础上练习方程式的书写,最后还可让学生对比HCl.H2SO4(浓.稀).HNO3的性质,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板书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沸点。化学性质部分要重点突出不稳定性.强氧化性,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对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电子转移情况的分析。最后简略板书硝酸用途。